比全国早“老”21年,上海准备好了吗?

admin 2025-05-24 12:21:01 955

近日,上海 37.6% 的常住人口、约 577.62 万人年满 60 岁,再次引发社会对老龄化的关注。

但其实,上海于 1979 年步入老龄化社会,比全国早了 21 年。而且," 三人行,有一老 ",更是这座超大城市长达 8 年多的现实。

2017 年,上海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 33.2%,站在了 1/3 的关口。此后,占比持续走高,直至最新公布的截至 2024 年底的数据。

上海 " 老 ",并不是一件让人特别惊讶的事。我们讨论上海的意义在于,要直面 " 老 " 的城市,不止上海。

2023 年底的数据显示,全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 21.1%,达到中度或重度老龄化的省份已有 19 个。

所以,与其惊讶上海 " 老 " 得比肩日本,不如看看这些年这座城市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都做过哪些工作。

一、一个格局

" 老 " 得早,上海为养老的铺垫则更早。

出版于 2017 年的《大城养老:上海的实践样本》书中曾梳理,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起,上海就全面启动了公办养老机构建设;

1992 年,首次将送餐、定期送医上门等为老服务项目,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;

之后,更是连续 20 年,将 " 新增养老床位 " 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;

2001 年,上海在全国最早出现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;

2004 年开始,又在全国率先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……

到 2005 年,上海定下了养老公共服务投放的路径和养老公共资源配置的比重—— 90% 为居家养老,7% 为社区养老,3% 为机构养老。

这一格局浓缩为 "9073",几个数字也成为后来全国养老体系的基础框架。

快速的老龄化,让上海不敢懈怠,从政策文件的出台频率可见一斑。

城叔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民政局的官网上查找发现,自 2004 年起,过去 21 年间,包括 12 份已失效的,上海共发布有 72 份与养老相关的政策文件(注:不完全统计)。

可以看到 " 十四五 " 之前,上海搭建好了养老服务体系的 " 四梁八柱 ",制定了包括《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》(2016 年)《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》(2014 年)《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》(2020 年)在内的三部地方性法规条例。

" 十四五 " 的系列规划,也给 " 养老服务发展 ""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" 等细分领域留足一席之地。

其中,分析了阶段性的瓶颈问题:

比如,养老服务供给总量增长与结构性矛盾并存,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的专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,持续运营的财力保障机制有待完善,社会力量参与的活力尚未充分激发,等等。

又规划了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和方向:

比如,到 2025 年,上海的养老服务制度整体要 " 成熟定型 " 及 " 符合超大城市特点 "。同时,高水平的养老服务发展体系不断健全,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产品充分发展,高质量的养老行业管理全面覆盖,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梯度更加合理。

在上海的理念中,养老服务的 " 增量 "" 增能 "" 增效 ",需要同时实现。

二、一张床

新增 " 一张床 "、从硬件出发,是很多城市打造养老公共服务的第一个焦点,也是最有建设成果显示度的一个环节。

2020 年上海养老机构床位数 15.9 万张,2024 年已经达到 17 万张,2025 年要进一步达到 17.8 万张。床位增加的背后,是整个机构养老的空间在增加。截至去年年底,全市一共建成了 693 家养老机构(注:指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护理服务的机构)。

细数上海出台的 72 份政策,其中半数均直接涉及机构管理。覆盖了从设立许可、登记备案、等级评定、信用评价、床位统筹、奖励补贴、融资贷款、失信监管、品质升级等各个方面。

可是,即使不断增加机构、增加床位,上海依旧存在着 " 优质养老机构‘一床难求’与部分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现象 "。

以及,无论是官方还是坊间,均预测未来高龄老年人的增多,失能失智老年人数量的日益庞大。随着社会对养老机构的接受度提高,全社会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凸显。

问题来了,当瘫痪在床的 60 岁老年人和身体硬朗的 80 岁老年人同时来到养老机构,应该把紧俏的床位让给谁?

城叔注意到,若干政策中有一条比较 " 抢戏 ",是 2023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 " 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及服务管理办法 ",当时的发布主体是市政府办公厅,而非民政局牵头的部门文件。

所谓 " 统一需求评估 ",就是把 60 岁以上、所有需要服务的老年人,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估,综合考量老年人的身体状况,得出评估结果,分类六档照顾等级。再把涉老公共资源放到一个盘子里,按评估结果匹配养老服务。

后续出台的《上海市保基本养老床位统筹及轮候管理办法(试行)》也跟前序政策环环相扣——先评估老人的需求等级,再按申请时间先后轮候床位。

三、一群人

有了硬件,还需软件。" 人 " 是养老体系中被 " 倒苦水 " 最多的一环。

此前在调研养老机构过程中,城叔发现," 老扶老 " 是常态。

养老机构里,照顾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护理员们,往往年龄也在 50 岁、60 岁以上。穿尿不湿、抱上轮椅、翻身穿衣 …… 对于年龄大的养老护理员来说,护理技能通常门槛不高,但并不是一份轻松的活。

这个行业特征就是 " 低门槛、低技能、低收入、高流动性 ",但凡有稍好一点的选择,都不会多作停留。

建强养老护理员队伍,才能形成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。所以,从 2015 年起,上海就开始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出台系列的专项规划," 十四五 " 期间则密集出台了一波。

上海建护理员队伍的思路是,通过中高职养老护理专业教育,引进外省市养老护理专业毕业生,培养录用外省市来沪从业人员,再加上上海户籍劳动者从事养老护理工作,多条途径壮大规模。

去年 11 月新发布未来三年的队伍建设行动方案,提出:

到 2027 年," 力争 " 总量不少于 8 万人;

护理员整体持证率达到 90%," 并保持 ";

职业发展通道进一步畅通;

形成一整套培养、使用、评价、激励制度机制。

字里行间,透着这一特殊队伍建设的难处。

四、一些科技

床多了、护理人有了,上海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希望迈入从 " 有 " 到 " 优 " 的 next level。

除了 " 医、护、食、住 " 等传统养老服务领域持续提升服务品质外,整体而言,上海的养老正在加入科技的力量,让 " 智慧养老 " 从抽象理念变为切实行动。

今年 4 月消博会现场,城叔见到了一些外骨骼设备。" 我们用外骨骼解决人的力量代偿。" 傲鲨智能市场总监张华介绍,他们过去深耕日本养老市场,接触到不少先进的智能硬件产品。

回国创业后,就选择了养老市场环境相对成熟的上海," 在老龄化趋势下,我们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对人的机能代偿的一些诉求。"

目前,市场上投放了一些外骨骼穿戴设备,有的设备专为半失能老人设计,助力他们重新恢复行走能力;有的可以给养老护理员穿戴," 当他们穿上后,再搬运老人,可以减轻腰部负担,有效缓解护理工作中的体力消耗 "。

在上海,智慧养老的创新应用远不止外骨骼设备。一个呼叫器,背后串联起近百家社区与市场服务资源;一个红外线感应器,可以实时监测老人的行动轨迹和生命体征;一个网络社交平台,是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。

按照 " 十四五 " 规划,上海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建成 100 个智慧养老院。为推动这一目标顺利实现,2023 年上海继续出台政策 " 补丁 ",协调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,对智慧养老院的建设给予资金扶持,单个养老院最高可获得 50 万元的补贴。

" 三人行,有一老 ",在上海不是一句夸张的形容,而是持续八年多的真实日常。这座超大城市一直在老龄化浪潮里 " 摸着石头过河 "。

当很多城市还在为 " 如何养老 " 发愁时,上海已经开始思考 " 怎样养得更好 " ——毕竟,应对老龄化,从来不应是解决难题而已,更该成为探索社会服务升级的契机。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城市进化论 (ID:urban_evolution),作者:吴林静,原文标题:《比全国早老 21 年,这座超大城市准备好了吗?》,题图来自:AI 生成

点赞
返回